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而不实,等于零分。在“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中,“扎实干”最为根本、最为关键,是干事创业的“命门”所在。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落地见效,逐渐脱“实”向“虚”,体现在精神上“打盹”、状态上“躺平”、工作上“摆烂”。这与实干苦干的要求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势必要拿出“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雷霆手段坚决予以纠治。
用“只争朝夕”的思想“醒木”敲醒“打盹”干部。在现实中,有少数干部口号喊得响当当、行动起来轻飘飘,有一些干部遇到事情躲着走、碰到难题往后拖,有少量干部安于现状混日子、卷起袖子一边看……干部“打盹”现象背后,实质上是精神发生了“溜号”,思想出现了“滑坡”,必须从“根子”上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正本清源、刮骨疗毒之效。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强化对“歇脚”干部的督导帮教,帮助其树牢“良弓在手、贵在速发”的效率意识,斩断“今天推明天、明日复明日”的恶性循环,切实让“打盹”干部醒起来,要立即投入当下的服务群众工作中。
用“能上能下”的制度“缰绳”拉起“躺平”干部。干部为何会选择“一躺了之”?一方面是为民初心“蒙尘褪色”,把体制内当做是“旱涝保收”的“安乐窝”,认为只要自己不贪不占、不争不抢,甘做一条“咸鱼”就无人能管。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空转失灵”,付出回报不对等,努力再多也是“打水漂”,与其宵衣旰食却落得“满船空载月明归”,不如“划水摸鱼”还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如何让“躺平干部”无处可躺?关键是要用“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打通干部升降渠道的“梗阻”,树立“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鲜明导向,切实让“躺平”干部“躺不平”,站起来、动起来、忙起来。
用“红脸出汗”的惩戒“鞭子”打疼“摆烂”干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部一时“打盹躺平”并不可怕,只要能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仍是“孺子可教”。但对多次教育却“油盐不进”、屡教不改的,必须放下宽容面孔,拿出“长牙带电”的惩戒措施对“摆烂”干部“公开处置”。一些地方针对不作为干部设立“鸵鸟奖”“蜗牛奖”等并公开颁授,一些地方则通过大众测评的方式让“空谈型”“摆烂型”干部“无处遁形”,还有些地方通过电视问政的方式倒逼庸官懒官有所作为……这些“红脸出汗”的惩戒措施实实在在打到了“摆烂”干部的七寸,使其知“疼”而有畏、知耻而后勇,有力让“摆烂”干部告别“庸懒散拖”,切实知错必改起而行之。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