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级党委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地党的建设工作中承上启下,至关重要。要因地制宜健全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架构,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资源和力量统起来,推动下沉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文明实践和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三就一保”)问题,确保党的领导在安置地落到实处。
大方县: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大方县针对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实际,主动作为、强化措施,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关键硬仗。
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点任务。一是高位谋划抓统揽。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副指挥长兼任移民局局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搬入地、搬出地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指挥长具体负责统筹调度,督促有关乡镇(街道)和县直相关部门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高标规划抓建设。按照“五结合四靠近”原则选址建设,即: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化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靠近城区(乡镇中心)、靠近工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交通干道,确保优质资源集聚到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在县城建成1.2万人规模的奢香古镇1个,在25个乡镇建成160人左右规模的幸福新村50个。三是高效动员抓入住。安置点党组织通过召开群众会2.3万人次、发放各类惠民政策宣传资料6万余份、组织群众参观安置点等,帮助群众消除“故土难离”的顾虑。通过党带群、干带群、先带后,组织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提高群众搬迁积极性。目前,已完成搬迁4809户19065人,占计划任务的91.2%。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后续发展。一是搭建商业平台。在奢香古镇按每户20平方米的标准,修建50亩的商业街和349间商铺,同步配套商贸购物、餐饮住宿等产业。将商业区和商铺确权给贫困户,采取“党组织+公司+商户+贫困户”模式,由县旅投公司统一经营、按股分红,贫困户年分红达2500元以上。同时,按照“三岗定业”(输出岗、公益岗、创业岗)原则,向县外输出劳动力3500余人,县内482家企业解决就业2400余人,公益性岗位带动就业1100余人,鼓励自主创业158人。二是发展高效农业。在幸福新村按照每户2栋标准,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大棚,并确权给搬迁群众;每户利用“特惠贷”购买优质肉牛2头,并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大棚和肉牛捆绑入股,按股分红。建成采摘园35个、观光基地13个、牛超市6个、集中饲养点18个,带动1.9万名搬迁群众直接参与发展。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在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奢香古镇国家4A级景区的同时,依托大方“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品牌,组织搬迁群众发展刺绣、农民画、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提高收入。如:凤山乡依托“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蒙古族命名乡镇”建成蒙古风情园,带动搬迁群众发展,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碧江区:党建引领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碧江区发挥铜仁市主城区优势,承担从沿河、松桃、印江跨区域易地搬迁群众5万人的任务,狠抓党委统筹、三级包保和就业增收,让搬迁群众快步融入城市生活。
加强统筹协调,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一是强化机制建设。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明确1名区委常委兼任区水库和生态移民局主要负责人,实行“一周一研判一调度”。建立松桃、印江、沿河3个迁出县“一区三县”跨区域协调配合机制,3个迁出县选派27名干部驻点办公,统筹抓好搬迁对接协调、后续保障和政策衔接等工作。在已搬迁入住的3个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并同步组建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组织。二是强化资源统筹。落实搬迁群众医疗、社保、低保等保障政策,搬迁群众新农合参合率100%,医疗报销567.99万元,社保金在原标准上统一提高30元/月。在各安置点建设4000余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在城市中心、产业园区、教育园区等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地段建设8个安置点,群众10分钟之内可到城市中心购物或园区上班。调整安置点周边学校(幼儿园)布局,在安置点区域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0所、幼儿园4所,随迁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配套建设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站6个,新增床位510张,增加医务人员编制600余个;按照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搬迁群众服务场所。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辖区单位和安置点党组织共驻共建,规范设立安置点小区党员活动室、“四点半课堂”、文体广场,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
突出三级包保,确保搬得出稳得住。一是县级领导联点包保。8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包保8个安置点,调度推进搬迁项目建设,研究解决群众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社区配套设施等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区直部门联点共建。区人社、教育、卫计、民政等部门与安置点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围绕支部建设、社区功能完善、志愿服务、提高社区自治能力等开展联建工作。如组织企业家、妇女代表、志愿者到社区开展“我到社区义诊、我为社区献策、我为社区捐物、我在社区贡献”主题实践活动50余场次,在搬迁群众中培养文艺骨干、矛盾纠纷调解骨干等50余人。三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区800余名干部结队帮扶搬迁群众,开展包搬迁政策宣传解答、包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生活、包搬迁群众合理诉求、包搬迁群众纠纷化解、包搬迁困难户最低生活保障“五包”工作。
突出就业增收,确保有发展能致富。一是依托园区促就业。依托铜仁·苏州产业园和农夫山泉、好彩头食品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鼓励企业创办扶贫车间等方式,动员1200余名搬迁群众入园务工。建立30个扶贫车间,帮助420名留守妇女及“4050”人员就业。二是提升自主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开办建筑、保安、烹饪、家政等培训班,实现“一户一就业”1575户2857人。利用企业用工、城市环卫、公安辅警、物业管理等就业渠道,收集搬迁劳动力用工信息2万余条,落实公益性岗位148个。对创办微型企业的搬迁对象优先给予“精扶贷”“创业贷”等政策支持,累计发放创业贷款700万元,帮助30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创业。三是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以“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动员314户1000余人利用承包土地、扶贫资金、“精扶贷”等入股龙头企业,每年每户分红3600元。根据搬迁群众个人意愿,逐户制定后续发展支持政策,引导500余户1100余人参与景区管理、停车场管理、门面经营等,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下一篇:又到藠头成熟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