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乡镇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关注

力推农业产业化促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时间:2014-12-31 作者: 来源:

力推农业产业化促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张红宇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农业改革发展任务,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创新指导服务,我国农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发展,农业产业链加速形成,各项工作可圈可点。

  农业产业化改革实现新开局关键词:重调查、深研讨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起步之年,多项改革任务涉及农业产业化发展。

  重视实地调查,汲取基层经验。为深入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发展情况,农业部组成调研组赴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湖北等地,走访调查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各省级产业化主管部门也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挖掘典型案例。

  深入开展研讨,汇聚八方智慧。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农业政策、土地、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和地方同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意义和制约因素,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因、利弊和政府职责等问题,开展交流研讨,让各种认识、各种看法充分碰撞。在这些基础之上,提出了工作推进思路和政策措施,相关内容已经体现在决策之中,为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开好头、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龙头企业提质迈出新步伐关键词:抓落实、健机制

  龙头企业强,则农业产业化兴。抓好政策落实,真金白银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为推进《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活动,认真总结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指导各地采取绩效考核、走访调研等形式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目前,全国21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贯彻实施意见,一些地方大幅增加了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一些地方启动实施了一系列产业化推进工程,为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实实在在带农民。扶龙头,是为了富农民。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八部门组织开展了第六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将主营业务脱离农业、带农能力不足的龙头企业淘汰出局,把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递补进来,保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同时,组织龙头企业援助青海农牧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村镇产销对接,并对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给予奖补,进一步激发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的主动性积极性。据统计,这些获得补助的龙头企业,订单采购农产品6亿多元,帮助5000多户农户获得贷款超过9亿元,带农惠农的成效十分显著。

  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取得新进展关键词:促交流、建平台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抓手,目前,农业部创建了153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并实现均衡发展。

  促进经验交流,让各地示范基地创建取长补短。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举办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经验交流活动,宣传推介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带、依托已有园区、依托大型龙头企业、依托县域等四种示范基地发展模式,交流培植产业集群的好做法好经验。各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认识进一步加深,思路进一步明确,掀起了创建示范基地的一波新热潮。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示范基地内龙头企业资源共享互联互通。2014年,农业部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检测、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集成集约要素资源,促进企业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据统计,这些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地内龙头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折合1500多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激发了集群发展活力。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打开新局面关键词:扩规模、创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招鲜,吃遍天。推进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实现强村富民,农民就会受益。

  扩大示范村镇规模,引领一村一品多点开花。“创建3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农业部2014年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地方推荐、专家评审,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认定了第四批32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示范带动全国一村一品快速发展,形成了村村开花、镇镇结果的良好局面。目前,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超过5万个,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创建知名品牌,打造一村一品村村有精品。2014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建设试点项目,利用一村一品新增项目资金在部分地区开展了一村一品品牌创建。这既是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引导专业村镇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又对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品牌、促进专业村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作用。各地也围绕品牌农业的打造,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专业示范村镇品牌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一村一品特色产品,有效提升了一村一品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农产品和知名品牌。

  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5年,农业产业化工作将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4大事记

  农业部组成调研组赴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就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等情况,走访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下一步决策打好基础。

  农业部组织开展“回头看”,总结各地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进展情况,指导各地采取绩效考核、走访调研等形式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开展了第六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将主营业务脱离农业、带农能力不足的龙头企业淘汰出局,把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递补进来。

  组织举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经验交流活动,宣传推介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带、依托已有园区、依托大型龙头企业、依托县域等四种示范基地发展模式,交流培植产业集群的好做法好经验。

  通过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检测、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集成要素资源,促进企业联合与合作。

  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建设试点项目,利用一村一品新增项目资金在部分地区开展了一村一品品牌创建,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品牌,促进专业村镇走品牌化之路。


数说2014

  ■全国21个省(区市)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了专门的贯彻实施意见,包括大幅增加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启动实施一系列产业化推进工程等,为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农业部组织龙头企业援助青海农牧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该省一村一品村镇产销对接。获奖补的龙头企业,订单采购农产品6亿多元,帮助5000多户农户获得贷款超过9亿元。

  ■农业部创建了153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并实现均衡发展。

  ■各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内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地内龙头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折合1500多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农业部组织认定了第四批32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示范带动全国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农民张进:

“企业委托代种,我们只赚不赔”

  年底的一天,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农民张进数着一沓崭新的钞票,脸上绽放着笑容。“企业委托我代种了300多亩红薯,我们只赚不赔,今年挣个十来万没问题!”张进说。

  张进种植的红薯,是由当地龙头企业江苏美阳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委托代种的。

  双沟镇有近2万亩岗坡地,岗坡落差大,以前农民种粮食,岗地旱、坡地涝,没什么大收成,不种又觉得可惜,这成了镇村干部们的一块心病。后来,美阳公司组织人员来这里考察,认为这里的土壤虽然贫瘠,生产条件较差,但土壤适合景观苗木和红薯生长,完全符合他们公司的产业发展需要。

  经过几轮测算洽谈,公司计划以每亩每年600元租金,从村民手中流转万亩土地,种植景观苗木,在林下套种红薯。

  “租金每亩每年600元,值!”张进说,村民们很快就统一了意见。不久,美阳公司就从村民们手里流转了15600亩土地。

  今年春季,美阳公司将林下土地委托给当地村民种植红薯,每户至少经营100亩以上,每亩租金380元。公司统一供种苗、统一供肥料、统一技术指导,并承诺按每公斤最低0.7元的保护价回收。

  转眼到了11月份。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红薯在当地的市场价只有0.44元/公斤,远远低于约定价格。就在种植大户们议论纷纷公司能否履约时,美阳公司按时履约敞开收购红薯。村民蔡克军给公司代种600亩红薯,他掰着手指算:“一亩收入2000多,扣除所有成本,净收入20万是十拿九稳的!”

  美阳公司敢揽“瓷器活”,原来手持“金刚钻”。早在今年年初,该公司就与河南一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15600亩红薯淀粉订单已经握在手里。“根据淀粉订单的价格折算,我们收购红薯,每斤的毛利只有1毛钱,虽然少了点,但不贴本就行。今年我们公司的淀粉产量能达到4000吨,可获得2400万元的销售收入,我们争取在3年内淀粉产量达到2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2个亿。”公司负责人陈恩德告诉记者。

  “美阳公司联手广大农户,以地养林,延伸产业链条,算眼前账看似小赚,但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在后面。这种经营模式,值得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企业家们借鉴。”双沟镇党委书记石俊杰说。 (董亮 杜光 本报记者 陈兵)


河南省中牟县郑庵镇引入工商资本——

“村里建了产业园,咱打工顾家两不误”

  “以前,大多数农村妇女都是在家闲着种家里的几亩地,收入来源有限,自从园区建成之后,我们有地方打工了,收入也提高了。”日前,河南省中牟县郑庵镇呼沱张村妇女张喜妮说。

  张喜妮所说的园区是位于郑庵镇的晨明现代农业庄园,是由河南省晨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以现代农业生产为核心,集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科普示范、实训体验等功能的现代农业文化主题景园。

  据介绍,园区占地600亩,种植大棚蔬菜,招收了40多名农学专业的大学生,陆续带动了周边村庄的60多名农民来园区工作。

  郑庵镇呼沱张村村民张丽红来到园区工作将近一年了,记者在她负责的蔬菜大棚内看到黄瓜长势喜人。对于在园区内的这份工作,张红丽十分满意,“以前在家闲着没事干,自从来到园区里管理2亩大棚黄瓜,一个月能多拿2000元钱的收入。由于孩子还在上学,我在这里打工还能照顾家里,一举双得。在这里打工真的感觉比在外地打工要好,看着蔬菜开花、结果、收获,心情很舒畅。”张丽红说,自从园区建成后我们村里的很多留守妇女都来这里打工,周边的超市也都开始卖园区里的蔬菜。我们买蔬菜不仅方便了,自己园区里种的菜吃着还更放心。

  晨明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发展前景好,企业效益也很可观,现在公司里主要种植蔬菜、花卉、水果,及常见的农作物红薯、花生等。园区里的瓜果蔬菜一部分是来自市区里的农户亲自采摘,另一部分销售到附近乡镇的超市里,让园区周边的村民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八岗镇前张村村民李田妮也在园区里打工,负责辣椒和草莓种植,一年收入至少5万元。年近六旬的李田妮家里还种着11亩地,每到农忙季节她都会请假回家打理自家的土地。

  现在的李田妮还有了自己的新打算,“如果将来不在这里工作了,家里的地也可以改种大棚蔬菜。在这干活时,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经常来给我们辅导,教我们怎么给蔬菜施肥、浇水等,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种植方面的知识,按照专家教的方法种肯定没问题。”

  晨明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现在在园区里打工的农民与园区里的农业技术员接触的很密,他们从技术员身上能够学到很多瓜果蔬菜种植方面的知识,如果他们真是离职后进行蔬菜种植,也一样能把蔬菜种好,作为企业也算是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范亚旭 本报记者 陈四化 张培奇)


公司送订单,更送致富“金钥匙”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然而,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种植大户家里却格外温暖。他们都是与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合作的种植大户,他们说:“回头看这一年,公司给我们送订单,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送来了致富‘金钥匙’,教我们学技术,引进新品种,规范作业流程……”

  “我今年种了1600亩马铃薯,由于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没有科学管理,导致产量不高。为了提高科技水平,我参加了民丰薯业举办的培训班,收获非常大。”四子王旗大黑河乡罗罗图村一位马铃薯种植大户说。

  为尽快普及马铃薯种植技术,民丰薯业对乡镇干部、村级科技带头人、马铃薯种植大户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商都县蒙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董伟说:“种植户选择与种薯公司合作,不仅是因为他们能提供优质价廉的脱毒种薯,更重要的是想得到公司的全程种植技术服务。我选择与民丰薯业合作,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察右前旗大土城农场经理杨巨才说:“春播之前,公司都与我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并提供贷款担保,帮助解决生产资金问题。今年仅马铃薯一项就可为我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

  民丰薯业通过订单种植、贷款担保、免费培训、科技服务、种薯扶贫等多种帮扶模式,累计帮助1万多农户,帮助8000多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明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让更多农民尽快富起来。”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说。 (贾勇)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05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