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乡镇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透视

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邢台市2023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的通知

时间:2024-04-19 作者:佚名 来源: 邢台市农业局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根据2023年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项目实施方案要求,2023年在我市17个县(市、区)开展耕地质量长期监测工作,共设置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110个,经汇总分析监测点数据,编制形成《邢台市2023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现印发给你们。

  

  附件:邢台市2023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2023年12月27日

  

  

  

  

  

  附件:

  邢台市2023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根据2023年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项目实施方案要求,2023年继续在我市17个县(市、区)开展耕地质量长期监测工作,共设置监测点110个,其中长期监测点55个、辅助监测点55个。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我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地理坐标在北纬36°45′-37°48′,东经113°52′-115°50′之间,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水市接壤。

  (二)自然条件

  我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9℃。≥0℃积温,山区为4455℃,平原为5008℃。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359.7h,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在5477-5553MJ/m2,年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平均为2683.7-2721 MJ/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5.1mm,降水总量为65.41亿m3。

  (三)地形地貌

  我市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汇处,自西而东山地、丘陵、平原阶梯排列,三者比例2:1:7,山地面积占14.21%。丘陵占15.29%。平原占70.50%,其中山麓平原占31.78%。低平原占38.72%。

  (四)土壤类型

  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作用,再加上长期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不均一性,所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土壤分类为:7个土纲,12个土类,24个亚类,67个土属,103个土种。见表1

  表1 邢台市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情况(hm2)

  土类

  亚类名称

  土种个数

  面积

  占总面积%

  棕壤

  棕壤

  7

  29730

  2.48

  棕壤性土

  3

  褐土

  褐土

  8

  427000

  35.68

  淋溶褐土

  5

  石灰性褐土

  12

  潮褐土

  10

  褐土性土

  6

  潮土

  潮土

  10

  652497

  54. 50

  湿潮土

  4

  脱潮土

  7

  盐化潮土

  6

  碱化潮土

  4

  砂姜黑土

  石灰性砂姜黑土

  3

  4075

  0.3405

  沼泽土

  沼泽土

  1

  388

  0.0324

  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2

  600

  0.0501

  盐土

  草甸盐土

  2

  3180

  0.265

  红粘土

  红粘土

  1

  135

  0.0113

  新积土

  冲积土

  2

  10045

  0.8394

  风沙土

  草甸风砂土

  5

  30219

  2.53

  粗骨土

  酸性粗骨土

  1

  28650

  2.39

  中性粗骨土

  1

  钙质粗骨土

  1

  石质土

  酸性石质土

  1

  10505

  0.88

  (五)种植情况

  全市耕地面积899万亩,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156.63万亩,棉花播种面积42.98万亩,粮食总产量473.25万吨。邢台市是河北省粮棉大市,农产品加工强市,重要的畜禽、林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二、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一)监测点设置

  按照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在我市17个县(市、区)设置长期监测点和辅助监测点共110个,其中粮棉监测点106个,蔬菜监测点4个。

  (二)调查取样。

  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土壤样品采集在2023年9-10月开展,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完成监测点样品采集。过2mm尼龙筛后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监测点设2个处理小区,即:常规施肥区、长期不施肥区。(1)常规施肥区。选择面积不小于333.3m2的地块进行定点观测,以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施肥水平、作物产量能代表当地平均水平。(2)长期不施肥区。在监测地块中,划定一小区作为长期无肥区。旱地小区面积66.7m2以上,用设置保护行、垒区间小埂等方法隔离;为防止串水串灌,无肥区实行单灌单排,菜地不设置无肥区,辅助监测点不设无肥区。

  (三)土壤样品采集检测分析方法标准

  表2 土壤样品采集检测分析方法标准

  

  项目

  方法标准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与贮存

  NY/T 1121.1

  耕层厚度

  GB/T 33469

  容重

  GB/T 33469 NY/T 1121.4

  pH

  NY/T 1121.2

  有机质

  NY/T 1121.6 LY/T 1228

  全氮

  NY/T 1121.24

  水解性氮

  LY/T 1228

  有效磷

  NY/T 1121.7

  速效钾、缓效钾

  NY/T 889

  三、耕地质量监测结果

  2023年度全市共设置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位110个,其中粮棉监测点106个,蔬菜监测点4个。通过田间采样、检测及开展对比试验,监测结果如下:

  (一)土壤理化性质

  1.耕层厚度

  耕层是作物根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厚度影响渗入土壤的水分总量、作物的营养库容量、地表径流、水分蒸发、土壤气体交换和作物出苗等,对作物产量有重要影响,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耕层厚度在17-30.1cm之间,平均为19.2cm,较2022年18.7cm增加0.5cm,增2.67%。

  2023年蔬菜监测点位耕层厚度在18-28.5cm之间,平均为23.5cm,较2022年29cm降低5.5cm,降18.97%。

  2.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含水量、通气性以及矿质元素的运移,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是用来评价土壤耕作质量和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

  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容重在1.07-1.54g/cm3,平均为1.36g/cm3。较2022年1.37g/cm3m降低0.01g/cm3,降0.73%。

  2023年蔬菜监测点位土壤容重在1.28-1.42g/cm3,平均为1.34g/cm3。较2022年1.32g/cm3增加0.02g/cm3,增1.49%。

  3.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pH)是土壤形成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土壤养分存在形态和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以及作物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大多数作物适宜生长在微酸至微碱性土壤中。

  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pH范围在7.0-8.6之间,平均值为8.1,与2022年持平。2023年蔬菜监测点位土壤ph范围在7.7-8.0之间,平均值为7.9。较2021年8降低0.1,降1.25%。

  (二)土壤养分现状

  1.有机质。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有机质范围在6.15-31.1g/kg之间。按照河北省分级标准,1级(高)水平(>25.0g/kg)点位占比8.5%;2级(较高)水平(20.0~25.0 g/kg)点位占比33%;3级(中)水平(15.0~20.0 g/kg)点位占比33%;4级(较低)水平(10.0~15.0 g/kg)点位占比22.6%;5级(低)水平(≤10.0 g/kg)点位占比2.8%。

  2023年全市棉粮监测点位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8.6g/kg,较2022年平均值18.7g/kg降低0.1g/kg,降0.53%。

  2023年全市蔬菜监测点位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9.1g/kg,较2022年平均值25.1g/kg下降6g/kg,降23.9%。

  2.氮素。氮素是作物营养三要素之首,土壤供氮不足会引起农产品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土壤氮素含量变化是农田人为控制程度较高的土壤肥力因素,与有机质有良好的相关性。

  (1)全氮。土壤全氮,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含量之和,包括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

  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全氮范围在0.41-1.91g/kg之间。 1级(高)水平(>1.50 g/kg)点位占比10.4%;2级(较高)水平(1.20~1.50 g/kg)点位占比36.8%;3级(中)水平(0.90~1.20 g/kg)点位占比34.9%;4级(较低)水平(0.60~0.90g/kg)点位占比15.1%;5级(≤0.60 g/kg)点位占比2.8%。

  2023年全市棉粮监测点土壤全氮平均值为1.52g/kg,较2022年高0.39g/kg,高34.51%。

  2022年全市蔬菜监测点土壤全氮平均值为平均值1.11g/kg,较2022年平均值1.4g/kg降低0.29g/kg,降20.71%。

  (2)碱解氮。碱解氮又叫水解氮,它包括无机态氮和结构简单能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态氮,它可供作物近期吸收利用。

  监测表明,2022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碱解氮范围在51-169mg/kg之间, 1级(高)水平(>140 mg/kg)点位占比5.1%;2级(较高)水平(110~140 mg/kg)点位占比10.1%;3级(中)水平(80~110 mg/kg)点位46.5%;4级(较低)水平(50~80 mg/kg)点位占比45.5%;无5级(≤50 mg/kg)点位。

  2023年全市棉粮监测点土壤碱解氮平均值为89mg/kg,较2022年平均值96mg/kg降低7mg/kg,降7.29%。

  2023年蔬菜监测点土壤碱解氮平均值为127mg/kg,与2022年持平。

  3.有效磷。土壤有效磷是当季作物从土壤中主要吸收的磷,其含量标志土壤的供磷水平,也是因土施用磷肥的参考依据。

  监测表明,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在3.7~94.8mg/kg之间。按照河北省分级标准,1级(高)水平(>30.0 mg/kg)点位占比30.2%;2级(较高)水平(25.0~30.0 mg/kg)点位占比17.9%;3级(中)水平(15.0~25.0 mg/kg)点位占比31.1%;4级(较低)水平(10.0~15.0 mg/kg)点位占比13.2%;5级(≤10.0 mg/kg)点位占比7.5%。

  2023年全市棉粮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平均值为26.3mg/kg,较2022年平均值22.9mg/kg增加3.4mg/kg,增14.85%。

  2023年全市蔬菜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平均值为33.2mg/kg,较2022年平均值133mg/kg下降99.8mg/kg,降75.04%。

  4.钾素。钾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同时也是土壤中常因供应不足而影响作物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1)速效钾。速效钾是衡量土壤钾素供应能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受施肥、基质、气候条件等影响,监测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对合理利用钾肥,提高施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表明,2023年棉粮监测点位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在67-463mg/kg之间。按照河北省分级标准,1级(高)水平(>130 mg/kg)点位占比77.4%;2级(较高)水平(115~130 mg/kg)点位占比9.4%;3级(中)水平(100~115mg/kg)点位占比6.6%;4级(较低)水平(85~100mg/kg)点位占比3.8%;5级(≤85mg/kg)点位占比2.8%。

  2023年全市棉粮监测点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203mg/kg,较2022年平均值210mg/kg降低7mg/kg,降3.33%。

  2023年全市蔬菜监测点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475mg/kg,较2022年平均值443mg/kg增加32mg/kg,增7.22%。

  (2)缓效钾。缓效钾也叫非交换性钾,是评价供钾潜力的指标,也是速效钾的补给来源。

  监测表明,2023年监测点位土壤缓效钾含量范围在336-1688mg/kg之间。按照河北省分级标准,1级(高)水平(>1200 mg/kg)点位占比7.5%;2级(较高)水平(1000~1200 mg/kg)点位占比27.4%;3级(中)水平(800~1000 mg/kg)点位占比42.5%;4级(较低)水平(600~800 mg/kg)点位占比18.9%;5级(≤600mg/kg)点位占比3.8%。

  2023年全市棉粮监测点土壤缓效钾平均值为941mg/kg,较2022年平均值922mg/kg降低19mg/kg,降2.06%。

  2022年全市蔬菜监测点土壤缓效钾平均值为1228mg/kg,较2021年平均值1226mg/kg增加2mg/kg,增0.16%。

  四、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仍处在较低水平,土壤有机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据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能达到稳产的最低土壤养分目标为有机质16 g/kg、有效磷30 mg/kg、速效钾110 mg/kg。我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全市平均值仅18.6g/kg(3级水平),超过32%的监测点有机质含量不足16g/kg;有效磷平均含量26.3mg/kg,70%的监测点有效磷含量不足30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203mg/kg,仍有超过10%的监测点速效钾含量不足110mg/kg。

  (二)土壤物理性状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市耕层厚度小于20厘米样点比超过74%,不符合高产要求。同时,浅层点位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主产区,一些县耕地耕层厚度多为 17 厘米至18厘米,制约了粮食产能的发挥。同时,旋耕深度浅、机械压实,进而造成土壤容重高、耕层坚硬,影响了根系穿插和作物生长。全市有 36.8%的点位土壤容重超过 1.4g/cm ,多集中于平原的粮食主产区,需要深耕深松。

  五、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化肥减量增效,合理调控耕地质量。合理减少氮磷钾施用量,可以保持作物产量和耕地质量维持较高水平,降低污染风险。按照“增有机、减无机、配中微”的原则,重点做好科学施肥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精准施肥减量增效。二是有机肥替代减量增效。三是转变施肥方式减量增效。四是大力推广新型肥料。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促进土壤肥力提升。重点实施以下建设内容:一是平整土地。将分散的“巴掌田”建成平坦开阔的标准方,以利于规模种植和农机作业;二是改良土壤。重点在黑龙港区域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基础肥力。三是完善灌排设施。围绕农田节水,采取灌溉排水与节水措施,推广滴管、喷灌和水肥一体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加强田间机耕道建设,提高农田通达度,缩短农机作业时间。五是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六是完善农田输配电设施,提高农田保障标准。

  (三)大力推广农机深松耕作业。深厚、松紧适宜的土层,有利于植物根系下扎和增加水肥吸收,增强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有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监测表明,深松达到 30 厘米的地块比未深松的地块每公顷多蓄水 400 立方米,伏旱期间平均含水量提高 7 个百分点左右,作物耐旱时间延长 10 天左右,小麦、玉米等作物平均产量增加 10%左右。重点在平原地区推广农机深松耕深翻作业,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耕地质量。质地为黏土、壤土的耕地,当土壤容重超过 1.4g/cm 、影响作物生长时应适时深松耕,一般每 3 年作业一次。20cm 以下为砂土的耕地不宜深松耕。

  (四)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做好耕地地力跟踪监测。继续加大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推广力度,逐渐覆盖经济、园艺等作物。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技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完善现有监测网络,丰富监测内容,做好长期定位调查与监测,对耕地质量提升各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重点开展粮食产能与耕地质量监测对比,以及土壤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和耕地承载预警监测。

  


原文链接:http://nync.xingtai.gov.cn/news_show.aspx?id=664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05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