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近日,安徽省印发《“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
安徽省是我国较早开展“小田变大田”探索的省份之一,到目前为止,主要取得了项目结合型、政策引导型、主体引领型和农民互换型等四种模式经验。
概括起来,就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有些地方结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改造项目实现自然地块“小并大”;有些地方依托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实现流转土地“小并大”;有些地方组织引领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并大”;有些地方鼓励农户之间采取换地的方式推动“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转变。
文件明确提出建设内容和标准。规定淮北平原地区单个田块面积为15-450亩、沿江平原地区为8-225亩、江淮丘陵和皖西皖南山区梯田旱地为3-15亩、水田格田为2-8亩。要求田块数减少60%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
农田排水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田间道路通达率山区不低于90%,平原为100%。
“小田变大田”改造的耕地,耕作层厚度要达到20厘米以上,旱地有机质达到每公斤15克以上,水田达到每公斤20克以上,土壤pH值保持在5.5-7.5之间。
个人认为,安徽的工作有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强化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文件要求各地编制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目标要细化到具体地块。在开展“小田变大田”过程中,要求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村庄合并和殡葬改革等。
1.切实补齐农田水利建设短板。对于农民群众反映的有水无渠、沟渠堵塞、设施不好用、涝水排不出等农田水利建设突出问题,开展水源、灌溉和排水等三大工程,到2025年,计划新建塘坝0.9万口、机井1.5万眼、排灌站0.2万座、灌排沟渠1.3万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5万个。
2.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严禁在“小田变大田”改造区域内新建坟墓,对存量未迁坟墓做好迁移工作,做到应迁尽迁。同时,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力度,到2023年底,实现乡镇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到“小田变大田”改造的乡镇,允许增加建设1个村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
3.依法依规推进空心村合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失去居住功能或者功能萎缩的村庄,开展空心村合并工作。对于合并后符合复垦条件的土地,进行复垦。
为了保障“小田变大田”工作顺利推进,安徽还提出强化资金支持。提出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引入市场机制等,拓宽改造资金来源。创新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提升建后管护质量、探索综合管护模式、加强建后利用管理。
“小田”变“大田”,功在当代,立在千秋,希望安徽省能够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加强执纪监督工作,千万不要出现像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涵道问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