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骥伏枥怀壮志
他,总是笑呵呵地迎接每一位来核稿的同志,耐心解释,做好服务工作。
他,总是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认真校核每一份文件原稿。
他,总是骑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
同志们感慨:“在他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一名老党员忘我工作、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风采。”
他,就是中央纪委办公厅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张仲华。2013年12月,他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是中直机关唯一获此殊荣的同志。
校核中的“铁闸门”
中央纪委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以中央纪委或中央纪委办公厅名义发出的文件、文稿数量多,政策性强、要求严格。公文校核,是中央纪委发文的最后一道关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张仲华就是把守这道关口的“铁闸门”。
校核工作需要咬文嚼字,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需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但张仲华热爱本职、埋头苦干,从不叫苦叫累。多年来,他坚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谨慎对待每一件文稿,尽量排除一切可能出现差错的疑点。他每年校核的各类文稿都在800件左右,平均每个工作日3到4件,多的时候一天7到8件,字数达3到4万。
每一篇文稿,张仲华都反复读审、百般琢磨,生怕出现一丁点儿的问题。比如,校核稿中有时会出现序号不连贯问题,易被疏忽,他抱着“宁可多看一遍,不可漏过一个”的原则,每次都要把文稿中的序号单列出来先浏览一遍。
校核稿中很多具体表述上的错误,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被忽略,但都难逃他的“火眼金睛”。有一件文稿中提到“××省人事厅”,经查阅新华社专供数据库有关信息,他将其中的“人事厅”修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对来办文的同志,张仲华总是主动接待、热情服务。当文稿校核完送还给承办人时,他会逐条对校核出的问题作出详细解释。为减少起草单位工作量,他主动改进校核流程,让各单位提前把电子文稿发过来进行初核。遇到承办人未按《中央纪委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下载电子模板制作公文的,他都主动帮助下载、制作,以减轻大家的工作负担。
原标题:老骥伏枥怀壮志
专业上的“活字典”
校核工作看似简单,但既体现政策理论水平,又体现文字工作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张仲华牢记“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年来一直坚持积累,逐渐成为业务上的“顶梁柱”。领导和同志们在文稿中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到他这里很快就会“药到病除”。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校核“活字典”。
加强业务学习是张仲华对自己一贯的要求。他根据工作需要,反复研读历届中央领导同志的著作论述和中央、中央纪委文件选编。同时,他结合岗位特点,认真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规范,以及《关于切实做好报送中央文件稿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和大量的业务书籍,成为校核工作的行家里手。现在,凡是公文的常见用语和常用党纪法规的准确表述,他都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甚至对某些表述在书中的具体位置都一清二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张仲华深知,校核工作大量功夫在细节、在经验,如果不注重总结提炼、把握规律,难免顾此失彼。他利用业余时间,对2009年以来发现的典型差错和不规范问题,从语法、逻辑、格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10万余字的《委部机关公文稿常见差错和不规范问题汇总》,成为同志们起草文稿时的好教材。
与张仲华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朴实,谦逊平和,可一旦涉及工作,马上就变成一个“爱较真”的人。在校核工作中,他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唯规不唯情,唯实不唯上”。哪怕再细微的地方不合适,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提出,一旦认定正确就坚持到底。即使是领导已经审定的稿子,他也敢于从专业角度大胆提出修改意见。
生活里的“老黄牛”
了解张仲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心胸开阔、为人厚道、性情平和的长者。在同事口中,他是一个可信赖的“好大哥”;在家人眼里,他是一个负责任的“顶梁柱”;在群众心上,他代表着可亲可信可敬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形象。
他顾全大局、团结共事。同事们有事找他帮忙,他总是尽其所能提供帮助。在校核工作中,他注意搞好“传帮带”,经常与年轻同志谈心,主动交流工作心得,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他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为保证文稿在校核环节不耽搁时间,他经常早来晚走。有时晚上加班后刚到家,一个电话又被叫回单位,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2008年,他父亲因患心肌梗塞病危,当父亲刚做完手术,尚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时,他就又赶回机关处理急件。
他坚守本色,节约勤俭。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20余公里。为节约纸张,他在打印常用资料时特地缩小字号、字距和行距,记事都是用打印过的纸张背面。他勤俭持家,1把伞、2双军用运动鞋已经用了20多年还在继续使用。但每次机关或居委会组织捐款捐物时,他总是慷慨解囊。
在家里,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张仲华爱人体弱多病,他日复一日为爱人煎药,悉心照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目前正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张仲华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宇飞)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