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乡村振兴村级典型案例推介(二)
固本强基 挖潜增效
着力打造山水田园洪洲村
富锦市锦山镇洪洲村属于合并村,全村共有185户、705人,其中常住96户、295人,党员18名,耕地面积14425亩。近年来,积极探索“社会投资主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股东”发展模式,率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8.34万元,有“山水田园洪洲村”的美誉。 一、组建机构,强化管理,释放振兴发展内在潜能 在富锦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改革为驱动,努力壮大集体经济。一是首建经济合作组织。2018年,成立佳木斯市首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人,核定股民643人、资产359.4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3.9万元,非经营性资产325.5万元),设置集体股、个人股和机动股933份,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了沉睡的村集体资产。二是编制振兴发展规划。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编制《洪洲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规划(2018-2020年)》,明确了近三年的发展目标、时限步骤、支撑项目和推进措施。同时,明确村“两委”班子、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职责任务,让全体村民心中有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本规划干到底,保证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和振兴发展的持续性。三是强化村务管理。村“两委”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法开展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是村集体经济保值溢值、带领村集体成员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选举有能力、有担当、有渠道、愿意服务村集体的成员为股东代表,使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引领全村发展的火车头。
二、配套设施,完善机制,筑牢振兴发展内在基础 瞄准“生态宜居”发展目标,以“五项革命”为重点,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一是推进“五项革命”。在村内设置120个垃圾箱,村东侧建设垃圾填埋场,配备3名保洁员和专用垃圾清运车,实现村内垃圾及时清运;帮助28户条件较好的农户,按照旅游区标准建设室内卫浴一体化卫生间,帮助这些农户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引导村民种植绿色蔬菜、药材、果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拓宽增收渠道。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成9000平方米活动广场、功能齐全的高标准公厕、展示人文历史的文化墙、多功能村级活动场所,改造村内道路2500延长米,统一规划建设民宅围墙栅栏,在村内主街建成500米民俗走廊,沿线两侧全部栽种向日葵,道路两侧栽种花卉20000余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村规民约》,通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组建卫生管护队伍、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等方式,将绿化任务和环境管护责任落实到户,保证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实现街路净化、村屯美化、环境绿化。
三、立足优势,壮大产业,打造振兴发展动力引擎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发展目标,立足优势,发掘潜能,定向招商,壮大产业。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面朝国家4A级景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背靠风景秀丽的别拉音子山森林公园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聚焦“拓荒先锋史、抗联第一人、百年洪洲村”目标定位,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成为“金山银山别拉音子山?湿地绿洲原生态洪洲”。村委会原办公室商用价值较高,村“两委”班子经“一事一议”,另建村委会办公室,将原办公室改建成“人民公社大食堂”农家饭庄,对外出租,建有6栋采摘园,种植绿色甜瓜、菇娘、黏玉米、竹笋和蔬菜等,年均为集体增收2万元。二是建设综合市场。建成综合市场,在每年6至10月份,组织村民发展小型餐饮,售卖自家产的农畜产品及山上采摘的蘑菇、野菜等,实现多渠道增收。同时,采取“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推进洪洲煎饼、洪洲酸菜、洪洲农家酱线上销售,积极打造“洪洲”品牌。三是强化产业建设。创建“百果园”温室观光示范带,栽植桃树、鸡心果等苗木2.3万株,成为佳木斯以东地区首家“南果北种”温室采摘观光基地,集体年收入5万元;规划建设3家休闲民宿,其中1家规模146平方米的高档中式民宿可以实现正常经营,每年集体预计收入3.5万元;建设150亩万寿菊种植基地,筹建“菊花台”观景及射箭场,增加配套旅游项目。
(供稿单位:佳木斯市富锦市锦山镇洪洲村)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