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
1、及时排涝。玉米是一种既怕干旱又不耐涝的作物,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80%时,玉米就会发育不良,浸泡淹水3天,玉米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死亡。因此强降雨后,若田间有积水,应尽快排出,降低田间湿度。
2、倒伏玉米,采取分类管理。一是对于倒伏较轻的玉米,一般不用采取扶直措施,让其随着生长自然直立起来;二是对于倒伏严重,特别是匍匐的玉米,应及时进行人工扶直,并在根部培土;三是对于茎折断的玉米,要尽快把折断植株清除出田间以免腐烂,影响正常植株生长。
3、及时增施肥料,保证玉米对养分的需要。玉米是需肥较大作物,由于涝灾,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灾后应及时追肥,每亩可追尿素15~20公斤,以保证玉米对养分需求,同时可适当喷施0.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隔5~7天喷一次,连喷2次,以促进玉米恢复生机。
4、防治病虫害。田间积水,植株损伤,土壤水分饱和,空气湿度大等因素,易引发茎腐病、青枯病、大小叶斑病及玉米螟等。对于出现上述病害的玉米田,每隔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代森锌、多菌灵等;防治玉米螟,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
二、甘薯
1、排水降湿。甘薯不耐涝渍,田间积水,会造成烂根和薯块硬心,严重影响产量和食用口味,排水降湿是甘薯涝灾后的重要补救措施。
2、除草、培土。薯块生长需要松、软、厚的土壤,雨水冲刷,垄土塌陷,导致甘薯露根、露薯,导致虫、鼠为害;对于雨水冲刷重、垄土塌陷重的地块,要抓紧培土。同时要注意拔除田间杂草,促进甘薯尽快恢复生长。
3、摘心。甘薯摘心具有抑制甘薯陡长的作用,多雨、潮湿易引起甘薯陡长,可通过摘心进行抑制。但短蔓品种一般不用摘心。同时土壤潮湿,蔓上易产生大量不定根,浪费养分,可通过提蔓防治,但不宜进行翻蔓。
4、追肥。追肥应视苗情进行,对茎叶生长慢,叶色发黄地块可适当追肥,可亩施尿素4~5公斤,两棵中间穴施。
三、花生
1、雨水冲刷,花生荚果外露,要及时培土。裸露在空气中的荚果不能正常生长,应及时培土,促进荚果正常生长。
2、及时疏松土壤,降低湿度防烂果。雨后土壤板结,土壤湿度大,氧气缺乏,易造成烂果。墒情允许,应及时疏松土壤,降低湿度,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防止烂果。
3、及时进行根外追肥,防早衰。可用0.2~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连喷2~3次。
4、及时防治病虫害。田间积水,土壤湿度大,极易引发花生根腐病、花生叶斑病、花生白绢病,可用多宁300-500倍液,灌根或喷雾进行防治。
四、蔬菜
1、菜田采取开沟、清沟、疏通地下涵管等措施,尽快排除田间积水。日光温室水淹后,即使室内无明水,也不可忽视排水问题,可在两排日光温室之间东西向挖深沟,并及时把渗入沟里的积水抽走,避免墙体损毁坍塌。
2、及时追施适量磷、钾肥,补足地力,也可喷施0.5%尿素溶液、0.3%磷酸二氢钾溶液、氨基酸、腐殖酸等叶面肥能,促进生长。
3、及时喷施药剂防控根腐病、枯萎病、软腐病、炭疽病等病害,为防止后期死棵,可选用防治根腐、枯萎或软腐病的药剂进行灌根或冲施。
4、及时检修,防止设施倒塌。土墙结构棚室,可采用阶梯状砌筑或“水泥桩+钢板”等方式加固墙体;砖墙结构棚室,要重新补砌坍塌的砖墙,轻微开裂的砖墙可用对拉钢筋进行加固;对轻度变形或部分断裂的棚架和立柱,要及时校正或更换,并对其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垮塌严重的设施,特别是性能较差、安全隐患大的老旧大棚,要拆除重建。
5、蔬菜改种。按照不同受灾情况、不同生产区域、不同目标市场需求,灵活安排茬口,选择种植早熟性好、前期产量高或者抗病性、抗逆性强的蔬菜品种,尽力弥补灾后损失。
五、果树
1、及时排水。疏通果园周边的排水沟渠,排除果园积水;积水极度严重的应采用机械排水,同时在行间距离树干1.5米左右处开挖排水沟,排除根系积水;没有明水但已经过水的果园,也要在树冠外缘内侧开挖排水沟,排出土内积水。
2、及时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等快速补充营养,每次间隔7天左右,连喷2-3次;结合土壤浅翻亩施生石灰100kg,或者结合施用生物菌肥掺施部分杀菌剂。
3、及时喷一遍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多菌灵、代森锰锌等;残叶落果清理干净后喷施一遍内吸性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戊唑醇等,确保叶果安全,以防止病虫害流行。
4、保护涝灾树体。及时扶正树体、培土、夯实加固,必要时进行支撑绑缚;折断的树枝要尽快修剪,对较大的剪锯口进行涂药保护;对受涝较重的树体及时修剪,疏除弱枝、过密枝、徒长枝和竞争枝等,改善树体的透光度,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
下一篇:夏季农药使用需注意的安全事项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