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市气象部门预测,7月份我市进入高温天气,预计月平均气温大部28.3~28.8℃,较常年偏高0.5~1.0℃。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进入鱼类生长旺季,水温大幅度升高,养殖投饲量加大,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易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恶化,水体中病原菌增多,引起养殖水域环境变化,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成为各种疾病发生的诱因,是水生动物疾病爆发、流行的一个高峰期,应注意提前做好病害防控工作。
一、病情预测
我市7月水产养殖常见多发病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中华鳋病、黄颡鱼细菌病、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白斑综合征、鳖溃烂病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对象为鲫、团头鲂、鲢、鳙、黄鳝、鳜、加州鲈等,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全市各养殖区均需重点防控。
2.烂鳃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是一种较常见鱼病。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等,应引起各养殖区域的重视。
3.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鲫、团头鲂、黄鳝等。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当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导致流行。
4.中华鳋病: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白色蝇蛆一样的小虫。发病时鱼在水中游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离群独游,鱼的尾鳍上叶及背鳍往往露出水面,最后消瘦、窒息直到死亡,每年流行高峰期为5月-9月。
5.黄颡鱼细菌病:病原一般为维氏气单胞菌、鮰爱德华氏菌等。临床症状主要是病鱼离群独游,或静卧池边;病鱼头部发红、发黑或“头穿孔”,体表皮肤溃疡,体色发黄或腐皮脱色;吻端、口腔、下颌部、鳃盖充血;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有溃烂;胃、肠内无食物,有的胃充满黏性积液;肛门红肿出血,或有腹水;肝脏失血、脾脏发黑、胆囊肿大。全市黄颡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当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低下时,草鱼出血病易流行。发病水温20℃~30℃,25℃~28℃最易发病。全市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7.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由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感染鲫鱼而引起,以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为主要特征,15℃~30℃均可发病,25℃~28℃为疾病流行高峰。全市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8.白斑综合征: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我市稻虾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9.鳖溃烂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温20℃以上易发病并流行,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在温室养殖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稚、幼鳖至成鳖均易感染。一旦发病,持续期长,危害较大。我市中华鳖养殖基地需重点防控。
二、防控措施
1.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肥、活、嫩、爽”的水体,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采取科学规范养殖措施进行水产品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提高鱼体免疫力;优选抗病力强品种,降低发病率,减少渔药使用。
2.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3.寄生虫病。防治需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渔药精制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4.病毒病。采用外泼碘制剂,如聚维酮碘等,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合剂的超微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