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才,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198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济南先行区孙耿街道杓子李村党支部书记。自1991年担任杓子李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大胆革新,积极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村级管理逐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备,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朱宝才先后曾被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授予“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扶贫开发先进村干部”等荣誉称号。
一、凝心聚力,做组织建设“领航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一个村来说,“车头”不仅是村支书一个人,还有整个村“两委”班子,只有班子团结,才能形成合力。朱宝才始终把支部班子自身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致力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里的事不是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人说了算,有事要大家一起商议。”朱宝才这样告诉自己,于是,他与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商议形成班子“集体议事制”,凡是支部重大事项、村内重要项目、活动,都要召开村“两委”会议统一思想,共同出谋划策。
党员志愿服务现场
“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必须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干部必须先做到;要求干部做到的,书记必须先做到。”他带头坚持每月学习,带头在街道率先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多次组织全体党员集体义务劳动,清扫垃圾、清除杂草、帮助村贫困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等,不仅让党员活起来、动起来,做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优秀共产党员,进一步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感情。
“党员要带头遵守纪律,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体现在工作中。”他这样要求自己,更是这样要求党员干部。在村文化广场建设初期,有工程队多次上门找到党支部成员,并以给回扣、购买高档服装和烟酒等方式,用尽心思实现不通过招标承包建设项目的目的。在知道这一情况后,朱宝才明确表示任何工作不搞特殊,他立即召开党员扩大会议进行商议,并举手表决,一致决定建设文化广场必须走招标程序。经过一系列紧张的公开招标工作,终于建成了村里的文化广场。2018年因济乐高速修建占地村里调整土地,村民李某为其给自己不是村集体组织成员的外甥女分到土地,在盒装酒里放有5000元现金送到村支书朱宝才家里,当场被朱书记拒绝,并对村民李某进行了批评教育,最终按照群众票决的方式进行了土地调整。经过这两件事后,村里凡是搞拆迁、建市场、上大棚、调整土地等大型项目,一律公开公正,全部公开竞标。
二、谋划发展,做强村富民“领头雁”
杓子李村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模式单一,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这么下去,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我的责任。”朱宝才开始潜心谋划杓子李村未来的发展。他深入老党员、致富能手、群众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他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讨论商议,并带领支部党员外出考察学习,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最终确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来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蔬菜种了,卖不出去,一样白搭。我们得有自己的市场。”于是,朱宝才多方协调,筹资30多万元,在村南建起了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并邀请专业人员建立了本村的宣传网站,强化对外宣传,杓子李村蔬菜量大、质优,北京、天津、河北等多个地方的客户慕名而来,村民们的大棚蔬菜在自己家门口就能销售,有效解决了村民卖菜难的问题。有了市场,蔬菜好卖了,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无形中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目前全村蔬菜大棚达到了638个,户均两个棚。
村民蔬菜种植现场
群众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但是朱宝才不满足于此。在了解群众迫切想要解决的缺乏种植管理技术问题后,朱宝才急群众之所急,立即联系并组织群众前往寿光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在学习经验的同时,他还投入3万多元,与寿光蔬菜专家签订技术扶持协议,为解决路途遥远,专家来回奔波劳累,一些突发情况不能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他创新开办了全区第一家蔬菜视频医院,专家远程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群众遇到种植方面难题第一时间就能解决,从而实现科学管理。
村里从寿光购进大棚种苗,路途远价格又高,质量难以保证,大棚产量无法再创新高。“不能老是依赖寿光种植基地,这样下去不行。”朱宝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自己育苗。说干就干,他多方筹资60万元,建成4个高标准蔬菜育苗棚,邀请寿光蔬菜专家指导育苗,目前育苗棚一年育苗360万株,有效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蔬菜大棚种植户的购苗问题。育苗问题解决后,实现了一年两季西红柿种植。土地也有了换茬的间隙,产量成倍的增长,加之成熟期与大棚西红柿集中上市的季节相错开,村子种植的西红柿成了“香饽饽”,村蔬菜批发市场客户络绎不绝,日交易量超过10万公斤,平均每个大棚收益超过4万元,实现了村民与集体收入的双增收。
三、实干担当,做服务群众“贴心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一心为民,勇于担当,实现村内环境大提升、服务大提升,获得了群众们的称赞。“要想富,先修路。”他带领村党员干部新开通村内东西向大街一条,形成了全村“四纵四横”的村庄格局。他坚持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开展垃圾清理行动;先后筹集资金56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在路边栽种景观树,实施亮化工程,优化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现在,走进杓子李村,一条条宽畅的水泥道路阡陌相通,房屋整齐、环境优美,美丽的村容村貌,勤劳热情的村民,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景象,杓子李村也成为孙耿街道乡村振兴样板村。
完成了村子的“硬件提升”,朱宝才开始琢磨着“软件提升”。“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呢,精神文明建设少不了。”通过多方协调筹措,5000平米的文化广场,藏书6000余册的农民书屋陆续建成,在村组织活动阵地专门设置了党员活动室、村民娱乐室,为丰富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每到晚上、农闲之时,村民们有的在广场上扭秧歌、唱大戏,有的在娱乐室打牌、拉二胡,村民们过上了比蜜还甜的生活。
听取村民意见现场
“时代在变,群众们的观念也在跟着变,但是规矩还是要遵守。”朱宝才又带领村“两委”根据村情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完善。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设立红白理事会,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评选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倡导文明新风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摒弃陋习,形成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我特别感谢我们书记。”76岁的刘树华,是杓子李村的一名贫困户,疫情期间因气管炎病发身体不适,急需帮助。朱宝才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卫生院联系,疫情期间,为减少外出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村级卫生室工作人员上门为其诊断,根据病情,刘树华需要输液四天。这四天里,朱宝才与其他两名党员干部轮流看护,一次输液需要两个多小时,朱宝才片刻不离,确保其输液安全。考虑其一个人生活,生病期间,朱宝才还为刘树华送去饭菜,帮助其渡过难关。他一心为民,始终把村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解决用水困难等,虽都是小事,但在群众眼里,他把关心关爱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在朱宝才的带领下,杓子李村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村民民风更加和谐。在村民眼中,朱宝才就是组织建设的“领航员”,强村富民的“领头雁”,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党群工作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