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县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机遇,强化党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党建工作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加速跑”。
配强“头雁”聚合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要选好班子。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就好比是“头雁”,配好班子,带好方向,村级集体经济就会充满动力。
今年3月以来,沿河干部职工全员出战、全线出击,奋力“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在选派855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基础上,新增4298名干部脱产到村合力攻坚,全面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期间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计划,并积极争取选派帮扶单位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结对村以全面帮扶。
强基层、强基础,关键要有好的“带头人”。沿河县坚持以农村一线实绩选人用人为导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换届选举,把有带头、创新、协调“三种能力”的人选为村干部。目前,已有480名致富带头人被成功选入村“两委”班子中,带领各村各寨快速发展致富。
全县各乡各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积极推行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强化村级组织协调能力,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断提高村级组织整体功能,落实好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主动承担起壮大本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的历史性责任。截至8月底,沿河落实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159人,比例达35.25%,为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层。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沿河县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党员群众互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培养帮带力度,着力把党员和村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和带头人,建强了“领头雁”,凝聚起产业发展强大动力,发挥村民自主权力,调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破解“瓶颈”强动力
近年来,沿河立足各自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创新施策,破解了政策落实难、项目资金缺、人才资源乏等难题,实现形成同频共振、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变废为宝”。明确由各村党组织牵头,深入推进村集体制度改革,将属于村集体的耕地、林地、四荒地等自然资源性资产,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参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目前,全县451个村都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村社合一”合作社312家,引领2万多贫困群众抱团发展。
“有发展愿望,无启动资金。”这是一些村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困惑。今年来,依托印江劲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沿河四季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四家龙头企业,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565.13万元,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按照“六个统一”要求,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产业,全县仅辣椒产业种植就高达5.96万亩。
“村集体经济有底子,为民办事才有底气,之前召开一次党员大会,连吃一餐工作餐都还困难,现在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们腰板也挺起来了,投入村公益事业力度增大了,号召力也增强了。”泉坝镇泉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何芝平很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月,泉坝镇泉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何芝平与遵义市湄潭润发产业发展公司签订合同,把辣椒规模发展到了450亩,其中“村社合一”发展150亩,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为了带动村民发展,何芝平自己领办了250亩,又带动泉塘村村民覃信官发展50亩,现在整个泉山村村民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提升农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该县通过实施土地流转、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农村闲置资源入股等多种举措,破解“瓶颈”,推进农村产业“三变”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力。
补充“血液”增活力
近年来,沿河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八要素”要求,在村党支部的组织调动下,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结合各乡镇产业实际,紧抓产业、地理和土地等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生态茶、空心李、白山羊特色产业,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个带动一片,一片影响一批。沿河县积极抢抓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集合沿河县实际,实行“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改革策略,选择了30个村作为“村社合一”合作经济组织示范村进行打造。
因地制宜选择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推进辣椒、食用菌、生态鸡、生猪代养四大“短平快”产业的发展,用最短的时间建成了国内当前设备最先进的日产6万袋智能化菌包加工厂,用时74天建成日产6万棒菌棒、辣椒5.95万亩、养殖生态鸡71万羽。
今年,在官舟镇等17个乡镇(街道)新建43栋生猪代养场投放仔猪54176头,完成计划数的100.3%。淇滩镇张献平代养场已于7月2日出栏生猪781头,实现代养收益39万元,每头代养费达到近500元。众多特色产业的成功收效,全面了补齐“3+1”短板和产业弱项,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
变“输血”为“造血”集体经济增活力。沿河县积极整合省市选派的74名农业专家,重点围绕辣椒、水果、红薯、生态茶、食用菌、生态畜牧等主导产业对应匹配了347名农技专家人才,蹲点帮扶食用菌、生态茶等7类产业发展,手把手、面对面进行实训技能培训,实现12个500亩以上坝区集体产业区全覆盖。目前,共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7266人,累计开展技术指导及咨询3.5万余人次,农村农业发展更加现代化、专业化。
如今,沿河县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加速跑”,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让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成色越来越足。
下一篇:我省鲜食玉米添新品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