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乡镇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资讯

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时家军”

时间:2020-09-11 作者:佚名 来源: 青海党建网

  翻开海东市乐都区下营藏族乡下营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先元的生活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在扶贫3年走访过程中拍下的村民生活照,每一张照片上都有他的备注,里面记录了他在下营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与珍贵的回忆。

  “照片虽小,却情谊满满,必将成为我和村民间最美好的回忆。”看着时先元带回家的这本相册,同为扶贫干部的弟弟时生元和侄子时永青也暗暗下定决心,要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

  时先元和弟弟时生元、侄子时永青都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他们用爱点亮了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明灯。

  时先元:下营村民的家里人

  一个双肩包、一个保温杯、一包方便面,再拿上厚厚的笔记本,这是时先元的“四大法宝”。驻村3年,146户的村子,时先元每家每户至少走访了10遍,他不仅带领村民摘下了贫困帽,也从“城里来的陌生人”变成了百姓的“家里人”。

  下营村地处乐都区上南山,共有146户549人,其中少数民族321人,占全村人口的58.5%。一直生活工作在乐都区的时先元对下营村十分陌生。为打开工作局面,他每天背着双肩包、拿着笔记本,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至今他仍然坚持这个习惯。“走进群众家里,了解群众生活,你才知道要干些啥。”时先元说。

  记者在跟随时先元采访的一整天里,发现他几乎没有一刻在休息。村民见到他,都要跟他唠两句;孩子们放学看到他,离得老远就喊“时书记好”;赶到饭点时,村里人都拉他到家里吃饭……3年时间,一开始群众对他“爱答不理”“不让进门”,到现在“盼着上门”,时先元成了村民的“家里人”。

  贫困户李努义家中有5口人,父亲患有重病一直卧病在床,女儿在乐都五中上初中,儿子在下营乡中心学校读书,妻子因为要照顾重病老人和两个上学的孩子一直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李努义一个人身上。疾病和缺资金,成了他们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因素。

  为了帮扶李努义一家脱贫,时先元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帮助他申请了精准扶贫“530”小额信贷5万元,根据李努义以前养羊的经验,将5万元贷款投入养殖业,靠着夫妻俩勤劳的双手和吃苦精神,通过发展养殖,李努义改变了家庭生活状况,还清债务,也成了村上的养殖大户。

  “我到村里的第一天就告诉自己,干部就要干在前。”时先元说。村里道路不通,时先元争取资金修通了多年的断头路;村里少人才,他苦口婆心劝外出创业成功人员返乡,带动贫困户创业;村民没活干,他各地找项目引进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赚钱。村里的老人都对时先元竖起了大拇指:这书记不是浮漂草,根扎得牢靠,事办得瓷实,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

  “贫困户不用愁,腰里揣满百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当年时先元给下营村民勾画的美好生活已经成为现实。虽然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但时先元没有离开下营村,他选择继续留下来带领群众一道奔小康。

  “这个村就是我的家,看着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心愿。”时先元说。

  时生元:敢啃易地搬迁硬骨头

  乐都区瞿昙镇周家村位于瞿昙镇东北部,地处干旱贫困的浅山地区,是严重的山体滑坡地段。时先元的弟弟时生元是周家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员。

  驻村以后,时生元和工作队的队员们虚心向驻村“第一书记”李福善和镇村干部学习,通过调研,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对周家村未来的出路做了研判,认为易地搬迁是周家村的正确选择。

  2018年4月,周家村群众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大好历史机遇。如今,周家村与其他四个村都搬进了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易地搬迁安置点。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这是周家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始终坚持的理念,但一些地方的群众受到故土难离等传统观念影响,对搬迁后生活保障信心不足,一度使得搬迁工作举步维艰。

  2019年,新房建成,周家村村民辛元仕一家顺利搬进了新房。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当时政府有各种补助政策,但是如何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辛元仕一直找不到头绪。正当辛元仕为如何谋生计犯难的时候,时生元找到了他。认真了解他家的情况后,专门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扶持方案。

  针对群众故土难离,不愿改变现有生活习惯,担心搬迁后耕地离居住地较远、管理上不方便等顾虑,时生元积极上门,鼓励村民发展产业、利用小额贷款自主创业、就职公益性岗位和成立劳务公司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帮助易地安置户实现就业,逐渐打消了群众的顾虑。

  “贫困户入住后,我们将各方面的务工信息及务工渠道讲给村民,跟他们宣传各方面的政策,以此打消他们的顾虑。”时生元介绍说。

  通过小额贷款开了家酿皮店的辛元仕说:“通过好的政策,大家有事干,能挣钱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看着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新生活、走上了致富路的村民,时生元不禁感叹道:“村民正在逐渐适应城镇生活,生活习惯也变得更加文明,我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时永青:90后在脱贫攻坚中迅速成长

  时先元的侄子时永青在2019年8月,到乐都区中坝藏族乡大湾村任“第一书记”。作为“90”后的时永青,在两位叔叔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上任不久后,就基本掌握了大湾村组织建设、群众思想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

  记者走进大湾村时,看见时永青拦停了一辆装有农家肥的大卡车。时永青告诉记者,看到大卡车拉的牛粪一路洒了不少,他让司机把牛粪覆盖住,并将洒落在主干道上的牛粪清理了。“自从来到大湾村工作,啥事都管上了。”时永青说,一进村就想多管事,管得事多自己的“本事”也见长,从农业到经济、旅游、惠农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了不少,甚至农村医疗保障范围内的93种疾病名称他也张嘴即来。

  “我们大湾村,属于半干旱类型的浅脑山,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全村耕地136公顷,人均耕地约3.7亩,全村共有201户71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时永青介绍道。

  时永青说,政府这几年对搬迁村的扶持力度特别大,目前,村民的主要收入依靠务工和种植、养殖,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国家脱贫标准4000元。

  在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信息核验的时候,时永青和同事们每到一户,都详细入户查看每一户实际情况,核查人均住房面积是否达到标准、住房鉴定是否达到安全等级,并及时将户籍变化、住房建设等数据更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且个别农户距离较远,每天中午,他和同事们简单吃一点就赶赴下一户。

  “说不累是假的,最开始不适应这么高强度的工作,翻山越岭,有时忙得连一口水也顾不上喝。长时间走路,腿脚都有点发肿,晚上回去倒头就睡。”时永青说,走访的过程确实很累很苦,但是每当看到农户信任和期盼的目光,看到贫苦户从破旧危房搬进宽敞房,他内心就涌起一股坚定走下去的力量,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奔波,时永青的足迹踏遍了全村50户人家,逐一核验了1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保障台账。目前,贫困户住房均通过区级住建部门验收鉴定,达到安全标准。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谈及收获,时永青说的第一个词是成长。“扶贫工作很辛苦,但是结果是甜的。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吃苦耐劳的能力,繁重的任务锤炼了务实担当的品格,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也深知扶贫道路漫长且艰难,但我将一如既往,为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时永青说。


原文链接:http://www.qhsdj.gov.cn/html/dysji/20200819/22269.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05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