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乡镇在线网!
乡镇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区风采

从“空壳村”到“产业村”的蝶变

时间:2020-09-11 作者:佚名 来源: 云岭先锋网

  白云簇拥,青山环绕,巴江河静静流淌。走进宜良县竹山镇叠水村,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大棚基地里,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寿正忙着查看三角梅长势。

  叠水村位于宜良县竹山镇北边,距镇政府17公里,距县城34公里,域内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属于典型的偏远贫困山区。多年来,虽然叠水村党总支始终把探索适合本地发展、带动力强的产业作为首要任务,先后经历了发展柑橘、青枣、豌豆、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的尝试,但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群众增收难、村集体经济发展难,2017年被纳入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成为宜良县4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改变,从夯实产业基础开始。2019年,村党总支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50万元,村级自筹资金8万元,实施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成温室大棚并出租经营,当年便产生村级集体经济收益4万余元,实现了从“空壳村”到“产业村”、从“输血”到“造血”的蝶变。

  坚持党建引领,是叠水村“蝶变”的“密码”。村党总支凝聚力强,村“两委”干部敢闯敢干,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是村民心中真正的“领头雁”和“定盘星”。

  “在张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变化很大,只要村干部带头,我们都跟着干。”叠水村贫困户郑琼芬说,村干部和党员为村民做出了示范,极大的稳定了村民的发展信心。村党总支找准党建促脱贫的抓手,以党员积分制考核为载体,开展村组干部、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党员连心”行动,让党员干部帮扶肩上有担子、贫困户脱贫致富自身有动力。

  叠水村村民大都勤劳,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好项目带动,增收乏力。在宜良县“百企帮百村”脱贫帮扶挂钩工作中,叠水村党总支积极争取宜良为君开苗木花卉公司支持,多次邀请企业深入叠水村,对气温、海拔、湿度、光照等条件进行调研论证,认为叠水村可依托巴江河谷及石林大叠水瀑布景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角梅产业。在此基础上,村党总支组织党员代表先后三次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试种,幼苗成活率高、长势较好,从而坚定了发展三角梅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巩固脱贫成效,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动能是关键。怎样盘活农村资源,让村级集体经济活起来?叠水村提供了样板。

  2017年9月,宜良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开始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于盘活资源,真正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在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寿看来,叠水村发展的难点和堵点也正在于此,必须唤醒“沉睡”的集体资产,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村里流转土地50余亩,吸引13户贫困户入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三角梅大棚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这个思路在张德寿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思路已经明晰,关键在于落实。当年叠水村便通过清产核资,在本村集体土地上建立了三角梅产业基地,成立了宜良县叠水紫峡谷三角梅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始发展三角梅产业。2019年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余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群众增收,帮助了13户贫困户脱贫。

  发展初见成效,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缺乏提升三角梅品质所需的温室大棚、浇灌管网等配套设施,叠水三角梅市场竞争力不高,限制了三角梅产业的发展。为破解困境,叠水村党总支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积极申报2019年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盖三角梅温室大棚。

  三角梅温室大棚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叠水村融入花卉交易市场的“底气”。经过温室大棚改进三角梅质量,每年能够嫁接改良3000株,每株三角梅价格能提高约5倍左右,实现更高产出。目前,叠水村已种植三角梅120亩,10万余株。

  为做大做强花卉产业,叠水村充分发挥党总支引领作用,加强政策落实、注重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为实现产业对脱贫攻坚的牵引作用建言献策。2019年,合作社又引进花卉兰种植,由合作社开展经营和管理,依托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苗优势,促进产业多元发展。

  “合作社建好后,在保障每年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目标上,村委会将每户贫困户以2.3万元入股的方式纳入合作社分红,为本地村民务工增收提供新路子,惠及群众80余户,覆盖全部贫困户,合作社还向贫困户支付土地租金7万元,吸纳50余个贫困村民就近就业。”张德寿说,合作社还为6户有条件发展三角梅产业的贫困户提供2800株幼苗并教授种植管养技术,带动周边群众栽种三角梅幼苗80亩4.2万株,为农户增加土地流转收益近30万元,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正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实现由弱变强。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实现一产、三产有机融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袁申满(宜良县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0/9/8/337013.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05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