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乡镇在线网!
乡镇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干部风采

苏铜协作决胜脱贫攻坚(四):“两把火”点旺“三字经”

时间:2020-09-11 作者:佚名 来源: 贵州党建云

  虽然已经从沿河的脱贫攻坚一线返回两个多月,张家港市农联村物业公司工作人员、24岁的陆新还是会经常想起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那个山村。

  在那个叫黄池的小山村里,他亲眼目睹了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的贫困画面,和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用双手拼尽全力去改变贫困落后,挥洒汗水中更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感召。

  在沿河,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张家港精神”,与新时代贵州精神交融激荡,演化为脱贫攻坚的巨大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民感叹:这些张家港人“太拼命”

  今年5月8日,一支风尘仆仆的车队开进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泉坝乡黄池村。

  车上下来了一群身穿预备役民兵制服的人,陆新是其中之一。这支车队从张家港市农联村出发,每辆车两个司机轮换,1500公里昼夜兼程。

  2018年农联村与黄池村结对帮扶后,每年除了捐钱捐物,还会派出一批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职工组成的工作队入黔,直接参与黄池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来的是第三批。

  农联村工作队进村后立即投入工作,他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帮助当地整治村庄环境。

  在帮助一户易地安置的贫困村民搬家时,陆新傻眼了:这户人家屋里堆放了几十个装满了稻谷的麻袋。第一袋上肩,陆新觉得挺轻松,扛起来就走。第二袋、第三袋……连扛了10袋后,陆新脑门子上直冒汗,腰酸背痛,他擦掉快流进眼里的汗水,咬了咬牙,继续扛。

  扛完了麻袋,队员们发现了一口重达800余斤的寿材,他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搬不动,村民们纷纷赶来帮忙,这才把它抬上车。

  搬家结束后,工作队又立即动手拆除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对宅基地实施复绿。

  吃晚饭时,陆新感觉自己的手都在抖,几乎连筷子都拿不稳。第二天一大早,他和队友们又出现在新的工作现场。

  农联村工作队驻黄池村一个月,“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拼命干。”当地村民们说,这些张家港人太拼命了。

  在沿河“拼命”的,并非只有农联村工作队——

  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建医生在沿河自治县人民医院支医,为了方便下乡巡诊,他自费在当地买了一辆二手车;目前正在沿河支医的褚云峰等医生,在当地创造了一天连做6台手术的记录。

  今年五六月间,张家港对口帮扶沿河工作组成员、沿河自治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副主任赵中华,每天加班至少到深夜十一点,两个月瘦了8公斤,他女儿生病在张家港住院半个月,为了不让他分心,妻子对他“封锁消息”,直到女儿出院后才给他发了个消息……

  记者在沿河听到的类似故事,不胜枚举。

  陆新说,自己从小就一直听说“张家港精神”,但一直不太明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次来沿河之后,他懂了。

  长江边借来“火种”,“点燃”沿河小山村

  去年5月—7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计生办主任田国强赴张家港市金港镇挂职交流。

  从张家港回来后,他被街道下派岩溪村推进脱贫攻坚。田国强上任后,连续烧了“两把火”,这“两把火”的“火种”,都是他从张家港带回来的——

  第一把“火”,整治村庄环境。田国强带领村干部群众,人手一把扫帚,把全村仔仔细细扫了个遍,田国强边扫边给村干部们讲故事,“可别小看了这扫帚,当年张家港就是从扫马路开始,‘扫’成了第一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扫干净村子之后,田国强又弄来一批花种,免费发给村民群众种植,今年开春,村里处处鲜花盛开。

  第二把“火”,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1350多个村民成为股东,合作社建起了存栏20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去年销售了16头,分红12.9万元;种了700多亩空心李和500多亩软籽石榴,其中400多亩空心李已经初见成效。

  “村子变干净了,变美了,干部群众们的‘精气神’无形中就提升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们的口袋里有了真金白银,脱贫攻坚的干劲自然就起来了。”田国强说。

  为什么会安排张家港对口帮扶沿河?张家港对口帮扶沿河工作组组长、沿河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世海,在走进沿河的第一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陈世海实地调研走访后发现,沿河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沙洲县(张家港市的前身),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类似。“当时的沙洲县,是苏州地区最偏远最贫困的县;沿河则是贵州全省距离省会贵阳最远的县、铜仁市距离市区最远的县,经济基础也很薄弱。”陈世海说,不管是当年的沙洲县还是眼下的沿河自治县,都不能指望“等靠要”,唯有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才有出路。

  陈世海说,张家港对口帮扶沿河工作者们秉承“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沿河广大干部群众,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在这两种精神的引领下,张沿两地协作脱贫攻坚正向胜利的终点冲刺。

  帮扶带来的改变,已触及当地干部群众“灵魂深处”

  2018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党委书记刘庆军在苏州和张家港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

  这次培训,让刘庆军总结出三个字“转、抢、干”。他在铜仁市委组织部主办的“苏州学习锻炼”大家谈音频栏目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他们思想解放,敢想敢闯,不墨守成规,有很强的致富欲和创业精神,他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争先。这种干事创业的劲头警醒我们,在新一轮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先行先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张家港市抢抓机遇,大干快上,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大公司落户张家港,同时沙钢、澳洋等40多家省级集团企业开始崛起。这种善于争抢的经验启发我们,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谁抓住了,谁就能率先发展”;

  ——“1992年,张家港市牢固树立‘快干不争论、干成再结论’的理念,艰苦创业8个月,就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告诉我们,定了的事情,不要争论、不要折腾,要以更积极、有作为的姿态,发挥优势、真抓实干、干就干到底”。

  沿河县委副书记宋选文认为,刘庆军的感悟,体现了苏州、张家港给沿河带来的改变,已触及当地干部群众的“灵魂深处”。

  “经过这几年东西部协作帮扶,很多我们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敢去尝试了,而且实现了;一些驻村干部原来不知道怎么干,现在成了思路清晰的能人;不少村子从一穷二白变成产业兴旺;部分基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变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宋选文说。

  宋选文认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张家港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内核是一致的,“它们能在沿河大地上激荡交融,已化为我们脱贫攻坚以及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cmsFront/contentFront/105000/11551020/1597046548555003.htm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05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