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乡镇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资讯

党建扶贫两手抓脱贫致富两不误

时间:2020-09-11 作者:佚名 来源: 贵州党建云

党建扶贫两手抓脱贫致富两不误

中共贵州省荔波县委组织部

  荔波县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地处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三山”中的月亮山和瑶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荔波县始终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压紧压实县乡主体责任、驻村帮扶责任、联结帮带责任和全民共享责任,推动一批群众脱贫、一村民生改善、一方经济发展,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减贫14585户、57180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53%,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8.65%,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全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等称号,脱贫攻坚工作实现零漏评、零错退,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

  压紧县乡主体责任 筑牢堡垒引领脱贫

  构建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压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主体责任。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把好顶层设计关,力戒政出多门、合力不足、靶向不准、督导不严等问题;将8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八个战区”,设立战区指挥部,由县委常委任指挥长,对战区脱贫目标任务、资金项目等进行调度指挥;在94个村成立前线指挥部,由县级包村领导、乡镇包村领导任指挥长,对挂包村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保证一线指挥有方、作战有力。

  为了全面压实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帮扶责任,县委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县直部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制度,明确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常委挂帮8个乡(镇、街道),4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分片区包保到村,102家县直部门(县属国企、垂管单位)联系帮扶94个村,组建94支驻村攻坚队伍,形成一村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帮扶部门、一个驻村攻坚队、一名第一书记(攻坚队长)包保、一户贫困户有一名干部结对帮扶的“五个一”帮扶责任体系。

  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荔波县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各级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动的责任。在脱贫攻坚战区设置临时党委,充分发挥“用旗帜聚人心、用组织管队伍”的作用;在省州驻村工作队和县下派脱贫攻坚队设置临时党支部,认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同时,将村和网格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探索推行“组管委”,在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以党的组织抓导向、管队伍、聚人心。

  落实驻村帮扶责任 凝聚合力攻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关键在干部。荔波县坚持把“最硬”的干部放在“最硬”的地方,选派县乡村2688名干部到全县1340个网格参与脱贫攻坚,并挑选94名责任心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任各村攻坚队长,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

  “在蒙书记的带领之下,这两年我们生活改变很多,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2016年,蒙建骨到益觉村任第一书记后,把培育致富带头人和发展产业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先后扶持覃建雄、莫亮与等一批党员发展淡水养鱼、种桑养蚕、青梅种植等特色种养产业,并以成功的典型事例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和带动当地群众主动发展、自力更生脱贫。

  “余老师带领的桑蚕技术团队来到村专业合作社调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病症找出来,对症下药,合作社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洞流村党支部书记欧仲礼说。余文中是贵州省委选派到荔波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技术团团长、科技特派员,他带领桑蚕专家技术团队在山林田野中穿梭,把脉问诊、开出良方,为扶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拔出穷根,荔波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破除贫困村精神风貌不佳、风俗习惯落后和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问题。“经过扶贫干部的帮助和家庭的合力,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了增加收入的来源途径……因此,我特向党委政府申请退出建档贫困户!”朝阳村村民覃泽海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门口来回转悠、反复纠结了8天,最终鼓起勇气递上被手心汗水浸湿的退出贫困户申请书。

  为提高驻村帮扶成效,荔波县压实县、乡两级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县级季度调度、乡镇每月部署推进制度,将驻村帮扶工作情况作为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重要内容;压实联系部门帮扶责任,将驻村帮扶情况纳入联系帮扶单位目标考核重要内容,驻村干部选派质量和驻村帮扶成效与选派单位脱贫攻坚工作挂钩,与选派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压实驻村帮扶干部具体责任,出台荔波县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试行),成立县级脱贫攻坚干部作风督查组,加强日常督导落实。

  理顺联结帮带责任 健全机制稳定脱贫

  推行强村带弱村、农技带农户等联结帮带机制,以示范村帮后进村、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方式,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筑牢底板、补齐短板、做优长板;组建“一村一专家”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连户”工作机制和“农技人员+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巡回指导、现场示范、现场培训等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

  为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荔波县坚定不移实施以桑蚕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精品水果、青梅、中药材、特色养殖、蔬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辣椒、马铃薯、葡萄、小花生、冷水鱼、白芨等辅助产业,形成“1+5+N”产业扶贫发展体系。青梅、蜜柚、桑蚕、黄金百香果、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均居全省县(市)前列。其中黄金百香果、仿野生铁皮石斛产业得到省委高度肯定,为全省农业产业扶贫提供了“荔波方案”;桑蚕全产业链项目列入州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作为全省典型示范推广,并作为案例,入选《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8》。

  全面推行“村社合一”,在全县94个村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依法担任董事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出台荔波县“村社合一”股份经济合作社扶持办法,打通利益联结,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目前,全县46家农业龙头企业、385家合作社与广大群众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群众通过自主发展、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稳定获得收益,实现企业、集体、农户多方互利共赢。

  “每年有土地流转费收入,还有在桑园内打工挣钱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和家庭的基本费用。我虽然是贫困户,但我要用勤劳的双手争取给这个家一个美好的未来。”中心村贫困户莫炳杰坚定地说。如今,全县上下在“1+5+N”产业发展的驱动下,辐射带动1.58万户、4.91万群众实现增收,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6%,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基础。

  扛起全民共享责任 用足优势长效脱贫

  在20世纪90年代,煤炭产业曾一度占荔波财政收入75%以上,短暂的“黑色经济”,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荔波来说,核心“底色”在“生态绿”。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严格推行“一保护、两禁止、三关闭、严治理”政策,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2015年起,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创新推行“组织联建、管服联动、创先联评,创价格零欺诈、游客零投诉、运营零事故景区”的“三联三创”党建模式,建成一个5A级、一个4A级和遍布全县的9个3A级景区集群,吸纳、辐射、带动景区周边贫困群众从事保安、保洁、导游、餐饮、文化展演、商品销售和观光车驾驶等服务工作,直接拉动5.68万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全县全年旅游总收入从2014年的5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4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52%。

  “现在生活好啦,我们搭上旅游‘顺风车’,到了旅游旺季,游客多得很,生意也不错!”绿林村党员经营户向朝源说。该村党支部书记莫远学说:“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经常组织群众搞餐饮业培训,引导群众发展旅游服务业,现在全村有220户、980人直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间接受益群众350户、1098人,带动154户、541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深入实施“景区带村”工程,依托大小七孔景区资源,帮助联系帮扶村和景区周边村挖掘和策划特色旅游发展项目,拓宽群众致富门路,推动“以旅促农”。目前,景区周边群众开办特色农产品商店、宾馆、饭店、农家乐500余家,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解决17129人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同时,建设停车场交予景区周边村组收费管理,并在景区合理区域建商铺50间,无偿供给移民新村及周边群众经营,每年带动当地群众累计收入200余万元。

  “高桥村紧邻小七孔景区东大门,背靠主干公路,依靠旅游发展红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住上了小洋楼。”高桥村支书朱明怀带头搬迁,带领村党员群众打造梦柳布依风情小镇,通过“支部统筹+路长负责+党员示范+村民协同”自治模式,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2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万元以上。群众发展旅游脱贫后,自发写下了一副对联:“梦想成真脱贫不忘共产党,柳暗花明致富感谢总书记”,悬挂在群众和游客人流集中的集镇中心处。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cmsFront/contentFront/105000/11551010/1599622931952000.htm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05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