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期,我们更需以此为契机,选派年轻干部下基层学技能、长经验、补短板,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既有利于磨一磨机关的官僚气、书生气,接一接基层的泥土气、烟火气,也有利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从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基层既是“百宝箱”“炼丹炉”,也是“大染缸”“散漫地”,年轻干部在基层不会自动成才,相反必须系统规划、科学培养,并落实到位,才能有所建树。
但一些地方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把选派年轻干部下基层当成“指标任务”,培养措施“挂墙上”,成绩总结“在口中”,让他们在基层野蛮生长。同时,一些部门把基层当成“万金油”,片面地认为把年轻干部下派到基层,就自然而然成长成才,导致一些下派干部成为挂职、镀金的“不管干部”,能使唤的,就圈养,让他们在办公室写材料、搞资料;不能调动的,就放养,把他们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这些做法不但起不到下派的作用,反而导致培养机制失效,造成“重派不重管”“重有不重培”“重形不重效”的现象。所以,选派年轻干部下基层,不仅要“下”,还要为他们培好土、施好肥、护好花,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起到“墩苗历练”的效果。
做好顶层设计,“培好土”。要强化“顶层设计”,夯好土。从政策上建构好培养方案,个性化定制、分类施策,让年轻干部下基层有切实的政策保障,无后顾之忧。要健全“人才数据库”,松好土。做好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与精神动态,松好问题的土,疏通在“墩苗”中的各类堵点、难点、痛点,提高基层培养效果,避免“挂职心态”“花瓶摆设”。要立足“人才供需”,补好土。选派干部要合理,人岗要匹配,轮岗要及时,培养周期要到位,补好年轻干部在基层的薄弱点、遗漏点。年轻干部下基层,“下”是前提,“培”是关键,要先培好土,才有可能结好果。
立足一线实战,“施好肥”。要施好“实践肥”。选好基层干部“导师”,发挥他们的“头雁”作用,带领年轻干部冲在基层一线、干在前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升业务能力、攻坚能力,让他们成为基层工作的好苗子、实干家。要施好“经验肥”。充分利用传帮带学机制,让老干部、老同志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练,提升他们基层工作经验,让他们从“门外汉”变成“老把式”。要施好“信仰肥”。在基层要打磨好年轻干部的信仰,提升他们应对逆境的韧劲、应急处理的本领,让他们在政治信仰上“深扎根”“汲养分”,增强他们防腐拒变的能力。
留足试错空间,“护好花”。要有容错的缓冲地带,用好“花盆”。给年轻干部划好范围、隔好区域,给他们足够的缓冲地带,避免一冲则破、刚性过强的易脆现象,给年轻干部更多容错的空间。要有防错的弹性机制,立好“花架”。基层就是一个“大火炉”“矛盾库”,要建立符合实际的防错机制,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撑起他们试错的底气与魄力,放开他们干事创业的手脚。要有纠错的良性环境,搭好“花棚”。既要严管,也要厚爱,既要允许犯错,也要及时纠错,指导年轻人及时校正身份定位、厘清工作权责,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正问题、不断成长。
总之,把年轻干部派往基层学习锻炼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干部的重要步骤,但绝不能“一下了之”,而是要科学规划,培好土、施好肥、护好花,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全面了解基层现状、研究基层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起到硬翅膀、增才干、正脊梁的效果,真正让年轻干部学在基层、干在基层、长在基层。(李小光)
下一篇:扣人心弦:北斗发射的那些瞬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