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岩村贫困户万绍辉的柿子园里,红彤彤的柿果仿佛是一个个喜庆的灯笼,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曾经“红岩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山上蕨蓟草,山下光坡坡”的省级贫困村,经历短短几年的时间,变成了游人如织、业兴民安的省级旅游示范村。
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帮扶干部——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第一书记张洋的努力。
“下马威”就怕“铁下心”
2015年8月,张洋从宜宾新闻网的一名记者成为江安县红岩村第一书记。初到“三匹梁子夹两沟”的村上,进村的路先给了她一个“下马威”,车被村口一条陡坡乱石路拦住了。她只好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村活动室。
驻村第二天,她早早起床,召集村组干部座谈,了解村民致贫原因、产业家底、人员结构、困难需求。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村内几户特别困难的群众,当走进墙体裂缝、家徒四壁的房子,看到因病痛折磨而瘦骨嶙峋的村民时,她真切地感受到“贫困”的残酷。
当晚,她打着手电筒回到寝室,顾不上一天的奔波劳累,埋头加班撰写扶贫日志,梳理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思考该如何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困境。
深夜的大山出奇的安静,她想起群众的不信任和质疑,也忍不住想起年幼的儿子,这一切仿佛也在无声地问她,“能在这里待满两年吗?”
“沉下来,铁下心,来了就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抛除杂念,接下来的日子,她带着一把伞、一瓶水、一个文件袋,踩着湿漉的蕨蓟草路,挨家挨户走访制定帮扶计划,有时一走就是一天。慢慢地群众也愿意拉着她谈家长里短,诉矛盾纠纷,她知道,那是心在慢慢靠拢,是沉甸甸的信任。
数不清多少次裤腿裹满泥、多少双鞋子被划破走烂,村里项目情况、贫困户情况等渐渐了然于胸,带领红岩父老乡亲脱贫攻坚的思路也愈加清晰明朗起来——“要想富先修路”。
于是,张洋带着村干部多次到县上、镇上争取项目资金,2016年,红岩村终于迎来了通村公路工程,建设中她更是每天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山石炸开陡峭的“一线天”崖壁,7.8公里与外界连接的水泥公路建成通车,史上第一趟直达县城的农巴车开通运营,乡亲们激动地给亲人打电话:“快回来嘛,路通了,真的打通了。”她的眼眶湿润了。
“拔穷根”还需“往心走”
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输血”和“造血”共同驱动才能实现长久脱贫致富。
红岩村有一片约600亩的古柿林,许多上百年树龄的柿子树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每当秋天来临,挂在树上的红柿子映着层层梯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田园风光。
以前没有通村公路,销路又窄,全村几十吨老柿果成熟了,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2015年,张洋积极依托网络媒体,为村民搭建销售平台,红岩村的柿子“大火了一把”。可卖着卖着就发现,本地土柿子不易保存、运输包装成本高,到了稍远的顾客手里完全没了卖相,网销以失败告终。
2016年4月,张洋兴致冲冲召集村民,提出要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甜脆柿产业园。话音刚落,会上顿时炸开了锅,马上就有群众站起来反对,七嘴八舌地说到,“之前的柿子都没卖出去,又种柿子?这不是瞎折腾嘛。”
张洋并不放弃,挨家上门走访村里的党员干部,“让大家脱贫过上好日子,得大家一起干。我们出去实地考察过,甜脆柿销路、效益都很好。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带头支持村上的工作”。
张洋走后,党员干部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想起了张书记刚来村上的时候,白白净净的,现在已经被晒得黝黑,天天跑田坎、跟着一起干农活,哪家有事情需要帮忙跑得比谁都勤,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我们党龄比她还长,不能让全村脱贫攻坚的担子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第二天一早,张洋走到村办公室门口,便看见许多党员干部站在门口,他们说:“张书记,我们跟着你干!”
张洋的眼眶又湿润了。
接下来,她带着村干部包户,组织党员与贫困户结对,上门为群众画规划草图、讲土地流转政策、谈发展柿子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好处……一次不行二次又来,二次不行就三次,一直到行为止,群众看到了村上有人带头,更被张洋一次次上门感动了,最终都纷纷支持建柿子产业园。
“古柿林”焕发“新生机”
在干部群众支持下,张洋带领红岩村两委先后到兴文县、云南等新品种柿子基地看别人怎么搞产业,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媒体人独到的眼光让她看到,发展传统种养产业受市场影响大,要唱响“文化”戏、做好“生态”文章。
于是红岩村最终确定了“依托600亩古柿林种植优质甜脆柿,依托丰富的天然生态林养殖林下土鸡,依托绮丽风光和人文景观打造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
2017年初,张洋带领红岩村引进业主成立江安县“柿外桃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入股产业园,发展甜脆柿1200亩,建成3个优质产业园,又积极对接整合上级项目资金修建柿子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游山步道等,打造川南农耕文化体验园。成功举办了四届柿子文化旅游节,挖掘了“柿柿(事事)如意”“盛世(柿)太平”“一生一世(柿)”等蕴含美好寓意的柿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摘柿游玩、体验农耕生活,带着红岩村走上“特色农业+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的路子。
2018年,“柿子部落”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3A景区,红岩村被评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身在红岩富红岩,誓要红岩焕新颜”,2018年年底,红岩村6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摘掉了“穷帽子”。
下一篇:这个老孙有点像“唐僧”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在线网 zgxzzx.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